花只十日红,竹能经岁绿
2023-12-06 22:47:0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      与远方来的朋友到安乐佳城拜谒邵夫子,在邵夫子铜像前,似乎听到邵夫子教诲说,人生在世,要多做功德,功德在修,不修则不得。邵夫子用竹子和花做比喻,说人处世做事做人,品行要像竹子那样,坦坦荡荡,青青白白,正直挺立。花儿虽好,但鲜艳的花井不了几天。竹与花享阳光雨露,但到严冬时看看,依然青翠挺立的是竹子!正游着看着,忽然朋友们欢呼起来:快看,邵夫子“活动起来了”!

      只见邵雍铜像的披袍被微风吹的飘动起来,衬托得真像邵夫子正在仰首豪迈前行!

      忽然想起南宋大儒朱熹赞邵雍的一段话,正是眼前看到的对邵夫子形像的描绘:“天挺人豪,英迈盖世。驾风鞭霆,历览无际。手探月窟,足蹑天根。闲中今古,醉里乾坤。”朋友们拍手叫好!

       邵雍铜像两边的竹子,几年来茂盛生长,一年比一年旺。

     古人认为,竹子发的笋状如利剑,故把竹植于宅院墙外,密集丛生,有护院效果。竹子植于亭榭空间,美化环境,陶冶性情。竹子不开花,但繁衍很快,在早春挖些竹根埋于土中,浇了水就会生根长大发展。

     竹子无鲜艳花朵,却形象长于他物,竹身苍翠,四季清秀,高贵不俗。竹子气清骨奇,节节心空,不污不浊,不妖不俗,品性鉴人,教人端行。

     郑板桥有诗言,“一节复一节,千枝攒万叶。我自不开花,免撩蜂与蝶”,把竹子志洁气、清端自重的品质描写的入骨三分。

      王徽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,他酷爱竹子,有一次在朋友家借住,立即命人来种竹,人问其原因,他回答说:“何可一日无此君。”(参见《世说新语,任诞》 :王子猷居山阴,尝暂寄人空宅住,便令种竹.或问:“暂住何烦尔!”王啸咏良久,直指竹曰:“何可一日无此君?”)

       唐代宋之问崇尚“青溪绿潭修竹”,作诗曰:

        青溪绿潭潭水侧,修竹婵娟同一色。

        徒生仙实凤不游,老死空山人讵识。

        妙年秉愿逃俗纷,归卧嵩丘弄白云。

        含情傲睨慰心目,何可一日无此君。

        苏东坡对竹更是爱于心,存于友,诗曰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!

        苏东坡在北宋熙宁六年(1073年)春,出任杭州通判,从富阳、新登,取道浮云岭,进入於潜县境“视政”,苏东坡下塌在镇东南的金鹅山巅“绿筠轩”中。在寂照寺出家的於潜僧慧觉禅师拜见苏东坡,两人在“绿筠轩”临窗远眺,只见满目皆是茂林修竹,苍翠欲滴,景色宜人。苏东坡情不自禁地连连叫绝。“门前种竹,决非点缀而已,此乃高雅心神之所寄。我这儿有一首好诗赠你。”于是,他即兴挥毫,写下了《於潜僧绿筠轩》。

       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使居无竹。

         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

         人瘦尚可肥,士俗不可医。 

         傍人笑此言,似高还似痴。

         若对此君仍大嚼,世间那有扬州鹤?


      宁愿没有肉吃,也不可居住无竹子相伴,没肉吃只不过让人瘦掉,没竹子相伴却会使人庸俗。人瘦可以肥,庸俗却无药可救。若是有人对此笑问这是高尚呢还是无知呢,那么如果面对竹子君仍然大嚼,世上又哪有十全十美的事呢?

     赞竹、画竹的风气在宋元以后逐步盛行开来,文人中最有名的画墨竹者或始于文同。他曾对好友苏轼表露过画墨竹之原因,即“吾乃学道未至,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,故一发于墨竹”。苏轼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与奠基人,也擅画竹。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。

      郑板桥笔下的竹都是从自然实景而来,又经过自己的艺术创造而成。他自己也曾说,“凡吾画竹,无所师承,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”。郑板桥从“眼中之竹”到“胸中之竹”,再到“手中之竹”“两枝修竹分浓淡,一块山根见凸凹。髣髴读书窗子外,偶然栽植足清标。”

      清代郑板桥不仅画竹画的好,而且咏竹亦是经典,留下了代表竹子品格的名句——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。

       在明代,冯起震的墨竹图亦称名一时,时人称其为“冯竹”。一生隐居教授,无意仕途,善画竹。崇祯二年(1629),他与儿子冯可宾合作画了《竹石图》十幅,明末书画大家董其昌、邢侗、李君实都为之题记。

       清代戴明说的《竹石图轴》更是一件有意思的作品。清顺治帝得知戴明说善画墨竹,便赐以锡质巨章,曰“米芾画禅,烟峦如觌,明说克传,图章用锡”。得印后,戴明说每作画时,即用此印钤其画面上方正中。《竹石图轴》就是一件典型的例子。

       罗聘《竹石图》是以君子竹与友人共赏之作,画面中有款识为证,“长笺白白墨焦焦,倒扫青蛇挂一梢。自是断崖藏半幅,苍藤翠舞倚天高。时予匆匆将往上谷,征车在门,缣素盈案,工乎拙也,遑计乎哉!两峰罗聘。”

        杨涵,字水心、云峭,号云笠,清康熙时益都(今山东青州)人,写竹入神品。每坐卧竹下,领会枝叶偃仰敧斜之态,故所作脉络层叠,丝毫不爽“嚼咬残毫写丽枝,海云飞尽夕阳时。四头笑问人何似,姑射仙人玉玄姿。癸亥仲秋过寉亭戏为樵岚作云峭”。

        孔毓圻((1657-1723),字钟在,又字翊宸,号兰堂,清代山东曲阜人,孔子六十七世孙,康熙六年(1667)袭封衍圣公。好诗文,工擘窠书,善墨兰。:“绿竹之德比于君子,幽兰之香合于王者,二者之丰神绝俗,冏非瓦卉可并也。余是以生平爱之,尝作画以自娱。兹当庚子夏五之上浣,为颜老夫人八襄诞辰,因漫写六幅以申祝嘏之意,而如竹之苍如兰之馨,并以颂其贤后嗣于无穷云。杏坛主鬯(chang)毓圻"

       钱载(1708—1793),字坤一,号箨石、匏尊,工诗文,善书画,尤工兰竹。晚号万松居士。清 钱载 竹石图轴 款识:芗亭老先生清赏,乾隆庚子重阳前一日,秀水弟钱载写于江南试院,时年七十有三。

      由于竹子象征儒雅谦虚,志存高远,高风亮节,长盛不衰,不随世俗逐波飘流。故邵雍去世后,宋哲宗赐邵雍谥号为“康节”。

       邵雍父亲墓志铭中记载“尧夫侍亲,往来洛阳,见山川水竹之盛,人情舒遐,遂于闲旷之地,架屋竹间,水流其门,浩然其趣,因自号伊川丈人。铭曰:世范阳,家伊川,神荫原,原西南”。

       邵夫子在伊川生活的那个时期,伊川房前屋后,道路两旁遍布美竹,如同仙境。有邵雍《伊川击壤集》游山诗为证:

洛川多好山,

伊川多美竹。

游既各有时,

虽频无倦目。

贫清非伤廉,

渎幽不为辱。

麋鹿不害人,

心无害麋鹿。

从邵雍的“启迪竹”诗,

看河洛客家话的南迁与传播

《启迪竹》

邵雍

洛人爱种花,

唯我好种竹。

所好虽不同,

其心亦自足。

花只十日红,

竹能经岁绿。

俱沾雨露恩,

独无霜雪辱。

这首诗读其来朗朗上口,但后面那诗韵很多人念错。这个字就是“綠”字。

按拼音都读(铝Lv)。

仔细读这首诗,把“绿”读为“铝”音时,发现与“竹(zhu)、足(zu)、辱(ru)”的韵不合,读(鲁lu)才合韵。

在洛阳和伊川,这几个字读法还有另外读韵,竹读音为(周zhou)、足读音为(走zou)、绿读音为(楼lou)、辱读音为(揉rou)。

这是古代河洛的“客家话”韵。

在上海,公交车报地名,延安路、北京路等的“路”,不念“鲁LU”而念“楼lou”。

如今人们按标准拼音,把历史名酒杜康酒的“杜”字读为(堵du)。

但伊川人说“杜康酒”,杜字读为(豆du)而不读为(堵du)。上海乡下也是这么读法。

这是客家人南迁带去故乡河洛的乡音。不信您读一下试试!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