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伊川缸》,中国二十四节的源头
2022-02-04 21:36:11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
《伊川缸》,中国二十四节的源头

http://www.chinavalue.net/General/Blog/2013-2-15/957615.aspx

 一年之际在于春!

  一日之际在于晨!

  一家之际在于和!

  一生之际在于勤!

  

 二十四节的立春。 立春是从天文学上来划分的,即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,立春在每年的阳历2月3——4日。

      我国古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对立春的记载;“立春,正月节;立,始建也;五行之气,往者过来者续于此;而木之始至,故谓之立也;立夏、秋、冬同。”

     立春时节天气自然会春意融融,十分暖和,人们出门踏春也好,走亲会友也好:将亲身体验大自然特定的四季轮回的神奇奧妙,其乐无穷。

二十四节的源头在哪里呢?

    二十四节气和整个的中华文明,它是一脉传承的。而追根溯源,出现在最早的中国——洛阳南伊川土门《伊川缸》上的二十四节历法图案。

      河南省洛阳伊川的白元镇土门村,是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,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    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?因为土门出土有闻名中外的《伊川缸》,《伊川缸》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严文明教授命名的。

     古往今来,传说伏羲画八卦、神农作历法,版本多不胜数。但均为传说或讲故事,缺乏科学的文物实证。伊川土门出土的伊川缸历法图案,形象的诠释了:“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”的内涵,证实古人观察日月运行的规律,经历代无数次的观察,明白了其中规律性的道理,获得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。

   所以说,《伊川缸》不仅是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标志性文物,而且是中国二十四节起源的源头。 

《史记.五帝本纪》记载帝尧制历法。

     帝喾娶伊长儒陈锋氏的女儿庆都,生下放勋。帝尧,就是放勋。他仁德如天,智慧如神。接近他,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;仰望他,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。他富有却不骄傲,尊贵却不放纵。他戴的是黄色的帽子,穿的是黑色衣裳,朱红色的车子驾着白马。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,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。同族的人既已和睦,又去考察百官。百官政绩昭著,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和睦相处。

     帝尧命令羲氏、和氏,遵循上天的意旨,根据日月的出没、星辰的位次,制定历法,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。另外命令羲仲,住在郁夷,那个地方叫旸(yáng,阳)谷,恭敬地迎接日出,分别步骤安排春季的耕作。春分日,白昼与黑夜一样长,朱雀七宿(xiù,秀)中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,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。这时候,民众分散劳作,鸟兽生育交尾。又命令羲叔,住在南交,分别步骤安排夏季的农活儿,谨慎地干好。夏至日,白昼最长,苍龙七宿中的心宿(又称大火)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,据此来确定仲夏之时。这时候,民众就居高处,鸟兽毛羽稀疏。又命令和仲,居住在西土,那地方叫做昧谷,恭敬地送太阳落下,有步骤地安排秋天的收获。秋分日,黑夜与白昼一样长,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,据此来确定仲秋之时。这时候,民众移居平地,鸟兽再生新毛。又命令和叔,住在北方,那地方叫做幽都,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。冬至日,白昼最短,白虎七宿中的昴(mǎo,卯)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,据此来确定仲冬之时。这时候,民众进屋取暖,鸟兽长满细毛。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,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一年有二十四节气。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,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。

   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上下五干年先民日积月累经验的结晶。

  中华先民把一年分成12个月,然后再演化成24个节气,把一天又分成12辰,12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。又分成24时,12辰、24时、96刻,这个都属于整个黄帝(或者帝尧)授时体系一个延伸。而黄帝历的源头,当是中华先民观察日月运行的规律,从中找出二十四节的准确时段的划分与定位。

在洛阳南部伊川县白元镇的土门村,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“土门遗址”。

    这个地方出土有仰韶文化早期(距今约有7500年)前的陶缸,上面彩绘有眼晴观测太阳月亮一年运行情况而画出的图案:


 

   一年有十二个月(闰月时有十三个月),有四时(春夏秋冬)八节(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)、有二十四节气。六十年一甲子循环。对应一天是十二时辰(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)。

   二十四节气”是中中华先民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,对一年中的时令、气候、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,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知识体系,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,每一等份为一个“节气”,统称“二十四节气”。具体包括: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

      “二十四节气”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,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国际气象界,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。2006年,“二十四节气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    我们所知的西方格林尼治天文台,它就是24时制的。而我们现在说的白天12点和夜间12点,就是中国古今所称的午时和子时。24时制在明万历年间,当时利玛窦送给万历皇帝一个自鸣钟,有24时制和中国的12辰来吻合,这个体系其源头,就是暦法体系、阳历和农历授时体系、包括现在的标准时,它很可能源自于仰韶文化时期已出现在《伊川缸》所描绘的二十四节历法体系。

    古往今来,传说伏羲画八卦、神农作历法,版本多不胜数。但均为传说或讲故事,缺乏科学的文物实证。伊川土门出土的伊川缸历法图案,形象的诠释了:“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”的内涵,证实古人观察日月运行的规律,经历代无数次的观察,明白了其中规律性的道理,获得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。


附录:

伏羲神农时代的历法与八卦图案

翟智高 原创 | 2013-02-15 20:30 | 收藏 |

 www.chinavalue.net/General/Blog/2013-2-15/957615.aspx

   河洛文化,根深叶茂,博大精深,泽润神州,远播寰宇。系统研究河洛文化,探讨华夏文明之源,增进文化认同感,加强民族凝聚力,意义深远。

    伏羲氏演画八卦的视角,仰观天象就是观察日月运行的规律。伊川土门遗址出土有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彩绘“伊川缸”,上面绘有日月运行,一年四季的历法图案,是佐证伏羲神农时代先民“眼观天文”,总结太阳月亮运行规律的科学成就,也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二十四节与易经八卦图形文物实物。

[系辞]上篇第二章:“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作结绳而为罔罟,以佃以渔,盖取诸离。包羲氏没,神农氏作,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盖取诸益”。上古时期,传说伏羲演画八卦、神农做历法, “仰则观象于天”,就是古人观察日月运行的规律,经历代无数次的观察,明白了其中规律性的道理。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天文历法科学知识,都是由前人对天体的现象观察而来的。

伊川缸 仰韶文化 图案

   洛阳伊川土门遗址曾出土有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彩绘“伊川缸”,现存洛阳博物馆。出土几十年来,虽曾多次到世界各地参加巡展,但其彩绘图案的历史、文化、艺术等内涵,没有见到有什么解释。笔者通过对“伊川缸”图案的解析,认为此图是伏羲神农时代的二十四节历法与八卦图案,亦是神农时代的最高科学成就。

 

 

先解读左边陶缸所画图案: 


   眼观太阳运行一年二至二分四时八节图案

     一个圆环表示太阳运行一年,简称太极。圆环中间竖着画一个大眼睛,

眼睛的两个眼角尖指向圆环上下平分的两个点,这两个点很特别,当太阳运行到上边那个点这一天,白天最长,夜间最短,正是太阳运行回归的夏至点。当太阳运行到下边那个点这一天,白天最短,夜间最长,正是太阳运行回归的冬至点。太阳在这两个点之间自动反复来回往复,即可以确定是二十四节中的夏至和冬至。因为这两个点平分了圆环太极,即是“太极生两仪”。

 


眼观太阳运行一年 特殊两天 确定 夏至 冬至:

    确定了二至以后,眼观太阳在上下半年的运行轨迹,有两天很特别,白天与夜间相等,就是昼夜平分的春分点与秋分点。在伊川缸图案中,是在冬至夏至的两仪点两边,又画有四只小眼睛,小眼睛的眼角尖,一头与二至两仪点相连,一头将两个半圆平分,平分点正是昼夜相等的春分点与秋分点。

 



眼观太阳在上下半年的运行轨迹,确定春分秋分:

 

   然后,以正中间的黑色圓点大眼睛珠为中心,将四个小眼睛珠分别用直线连接,就看出夏至、冬至、春分、秋分、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四时八节的位置。

伊川缸与八卦解析:

眼观太阳运行确定一年四季二至二分四时八节和八卦符号:上述四时八节直线延伸出圆环外,是相等的八个方位。

夏至这一天,白天是一年之中最长的,得到太阳照射最多,三阳开泰,定名为乾。

冬至这一天与夏至恰恰相反,白天最短,阳光最少,夜间最长,月亮是主择,寒(阴)气最重,但此时万物新生的原点,定名为坤。

春分和秋分都是昼夜相等,但从春分起是一天比一天暖和,就用下面两份阳和上边一份阴的符号“兑”来表示。而从秋分起是一天比一天寒冷,就用下面两份(月,阴)和上边一份阳的符号艮表示。

立春日开始阳气日渐高升,始有震耳之雷电,故立春采用雷符号“震”来表示。
立夏时节天气大热,昼夜不冷,故定名为“离”。
立秋时节,阳气渐退,凉风嗖嗖而来,故采用风的符号“巽”。
立冬到了,寒气逼人,大部分植物干枯,动物潜伏,遇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坎,能迈过去冬季这个坎就会生存下去,迈不过去就消亡,采用形象的符号是“坎”。

由以上也得到八个符号:乾、坤、震、兑、离、艮、巽、坎,即“四象生八卦”(见下图):


 
 

   破译了伊川缸太阳历图案,对另一个红陶缸上的图案就比较好理解。图案画了十二对上下对称的半圆,每一组对称半圆相连处是一个实心圆,共十二对上下对称的半圆和十二个实心圆:



    图案的意思很明确,画的是月亮在一年中运行情况,用两个上下半圆,中间用白线分开,表示上弦月和下弦月,满月则用黑色实心圆来表示,围着缸转一圆圈画出十二组上下弦月和满月的图形。

古代先民通过长期对日相和月相变化与时令的对应情况的观测,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,逐渐明确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规律:

立春(震)过后就会出现春天淅淅沥沥的微微的雨水,接着会听到伏一冬的昆虫动物的雷声。然后有一天是昼夜相等,春天已经过了一半,古人在此时祭祀天神,期盼风调雨顺,兑现丰产收获的意愿,故名春分(兑)。

  春分这天过后,白天一天比一天长,天气变得洁齐而清明然后有较大的降雨,这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种谷之雨谷雨麦露芒,园中看牡丹。天气一天比一天热,立夏(离)到了,麦穗不出头,割了去喂牛。小麦即将完成灌浆,这时称小满。半月后麦子成熟,麦芒弯头,又得割麦,还要种秋,五黄六月争回楼,正是力尽不知热的芒种时节。

  割了麦子要日晒,遇到白天最长,夜晚最短的一天,称为夏至(乾)。秋庄稼种上后,苗长草也长,除草锄地极为累人,而天气却是热了更热,火上浇油,农人形容此时是,小暑大暑,热死老鼠。再热的天也会变凉快,白天立秋(巽),当晚就觉得凉飕飕。

又过半月,暑气消失,取名处暑。接着早晨的叶子上有了色的

   很快又到了昼夜相等的一天,秋天已过了一半,这天就是秋分(艮),过了秋分,一天比一天凉。接下来刮来的风已有寒意,称为寒露。秋庄稼成熟了,柿叶红,鳖扎营,霜降大地,霜叶红于二月花。西北大风来临,立冬(坎)到了,很快有小雪花飘落,紧接着有大雪纷飞。

  到了白天最短,夜晚最长的冬至(坤)这一天,只要吃了冬至饭,阳光一天长一线。接下来虽然是一年中最冷的小寒和大寒节令,但很快就不会再冷了,因为春天的曙光就在眼前。在伊川缸上很容易看出二十四节的位置:

 

     笔者对“伊川缸”图案的解读,认为是伏羲神农时代的二十四节历法与八卦图案,这一研究成果已被载入《图说中国文明大典,神农时代的科学成就》(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)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