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川历史名人德政名言节录
2025-05-03 22:44:32
  • 0
  • 0
  • 7

伊川历史名人德政名言节录

      翟智高

   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!中华民族经历过了上下五干年历史风云变幻。在历史演化进程中,位于华夏文明发祥地核心圈的伊川,有许多名垂青史的圣贤和历史名人!

以下是伊川历史名人伊尹、范仲淹、范纯仁、邵雍有关治国、理政,法治、道德、民生等方面部分名言、论述的辑录。

一、伊尹

   伊尹是伊川人,商朝开国宰相。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教育家、外交家、谋略家。辅助商汤打败夏桀,为商朝的建立创下不朽功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 《中国姓氏寻根》载:“夏末有有莘氏人伊尹,因生于伊水之旁而得氏。”《姓氏寻源》:“伊尹姓伊,以有莘氏女采桑伊川,以伊为氏。”秦代《吕氏春秋.本味》,记载有莘氏采女桑于伊水之滨,在桑树洞得伊尹的典故。

       近年的科学考古,在伊川鸣皋镇徐阳村发现“陆浑戎贵族墓葬群”,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。
     同时,洛阳文物考古院在伊川徐阳西侧紧邻的宜阳南留村,发现了两汉陆浑县故城。考古报告中把流经宜阳南留和伊川徐阳的河流认定为“顺阳河”,即是古代的“涓水”。

   北魏《水经注.伊水》记载:“伊水又东北,涓水(顺阳河)注之,径陆浑县故城(宜阳南留)北。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。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,得婴儿于空桑中。莘女取而献之,命养于庖,长而有贤德,殷以为尹,曰伊尹也”。

  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孟世凯先生著有《夏商史话》(2009年10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),其中讲伊尹生地时写到:“伊尹出生在伊水边(有说在今河南伊川)”。伊尹辅佐成汤开创了商王朝555年基业。《中国将相辞典》收录自夏至清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878位将相,《中国历代名师》记述中国历史上有名望的52位名师,伊尹均名冠首位。

  《帝王世纪》记载:“伊尹为汤相,号阿衡,年百岁卒,大雾三日,沃丁以天子礼葬之。”。《竹书纪年》:“沃丁八年,祠阿衡。”伊尹于沃丁八年(公元前1544年)去世,享年100岁。以百岁计算,其生在公元前1644年夏秋之时,诞生地在伊水之滨,即《水经注》所记注于伊水,与银水交会一带有莘氏。考古证实,这里有一个龙山文化至夏商文化的马回营北古遗址,面积达七十万平方米,是洛阳龙门山南伊水流域最大的古文化遗址。

     伊尹最大的历史功绩,是辅佐成汤建立了商王朝,规划建造了偃师商城,规范了甲骨文字,使中华文明史由传说时代,进入文字记载时代。《史记 殷本纪》记载:“伊尹为有莘氏媵臣,负鼎俎,以滋味说汤,致于王道,汤举任以国政”。《古今图书集成》记载,“伊尹悯生民之疾苦,作汤液本草,今医言药性,皆祖伊尹。”奠定了伊尹中国烹饪业和中医业创始人的地位。 “以天下为己任”、 “任人唯贤”、“以德治国”、“一则王心,慎终于始,永厎烝民之生(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方得始终)”。 典故出自伊尹。

1、以天下为己任

      在《孟子 万章》一书中,记载商汤五次去聘请伊尹。伊尹认为:“与我处畎亩之中,由是以乐尧、舜之道,吾岂若使是君为尧、舜之君哉?吾岂若使是民为尧、舜之民哉?天之生此民也,使先知觉后知,使先觉觉后觉也。”

    孟子对此评价说,伊尹“思天下之民,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,若己推而内之沟中。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,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”。

     伊尹被成汤三番五次聘请他出山而感动,认识到,与其自己在乡间乐尧舜之道,不如去帮助成汤成为尧舜之君,成汤实行尧舜之道,天下老百姓都能享乐太平。孟子高度赞誉伊尹这种以天下为己任,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高尚情操。

2、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

  《尚书 伊训》,是伊尹对商代第四任帝王太甲的教导与告诫。伊尹曰:“制官刑,儆于有位:‘敢有恒舞于宫,酣歌于室,时谓巫风。敢有殉于货色,恒于游畋,时谓淫风。敢有侮圣言,逆忠直,远耆德,比顽童,时谓乱风。惟兹三风十愆,卿士有一于身,家必丧;邦君有一于身,国必亡。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。”。

     伊尹告诫太甲说:经常在宫中舞蹈、饮酒酣歌的,叫做巫风。贪求财货女色、经常游乐田猎的,叫做淫风。轻视圣人教训、拒绝忠直谏戒、疏远年老有德、亲近顽愚童稚的,这叫做乱风。这些三风十过,身上有一种,他的家一定会丧失;国君身上有一种,他的国一定会灭亡。作善事的,自然会有百福百祥;作不善的,就会有灾祸百殃。

3、任人唯贤、以德治国

   《尚书 咸有一德》,伊尹说:“惟天祐于一德;非商求于下民,惟民归于一德。德惟一,动罔不吉;德二三,动罔不凶。惟吉凶不僭在人,惟天降灾祥在德。任官惟贤材,臣为上为德,为下为民,主善为师”。

   伊尹教诲说:天命无常,经常修德,可以保持地位。夏桀不修德,虐待人民。皇天不安。成汤有纯一之德,合天心,依靠九州民众,革除了夏桀的虐政。上天降灾降福,在于善,在于德! 受天命,要有品德;始终如一,日日更新。任命官吏当用贤才,任用左右大臣当用忠良。施行德政治理人民;要重视,要慎重,当和谐,当专一。以善为准则;以德治国可达到长久安定。

   伊尹倡导的“一德”,在于以坚实的信念,约束犹豫不定的心志。后世逐渐演化成了道家和儒家的正心、诚意、格物、致知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提升心灵境界,去除蒙昧、无序、物欲、色欲、嬉戏、惰怠之类的倾向,强化献身公共事务,格物致知,提升理性精神和认识世界,改造世界的能力。

4、为官慎终于始,不可敛财宠利

     伊尹认为,要坚定不移的按开国时定下的方针政策,“慎终于始”保持不变。伊尹强调:“君罔以辩言乱旧政,臣罔以宠利居成功”。

    伊尹所讲的“君罔以辩言乱旧政”,是说君王不能被那些五花八门的“辩言”(策划)所左右,不要轻易改变原定的并证明是成功的大政方针。而“臣罔以宠利居成功”的核心,是针对作为国家政令执行者的“臣下与地方大员”,本身享受着朝廷发的不菲俸禄,不能搞与朝廷和民众争利的事情。不能“一切向钱看”、“金钱至上”、“利令智昏”。不能把敛财宠利作为为官者的成功之道。

4、伊尹之盟,朝不易位,农不去畴,商不变肆

      据《吕氏春秋.慎大》记载:“汤立为天子,夏民大悦,如得慈亲,朝不易位,农不去畴,商不变肆,亲邦如夏,尽行伊尹之盟,不避旱殃,祖伊尹世世享商。于是诸侯毕服,汤乃践天子位,平定海内。”

     成汤灭夏的关键战役,是夺取夏都斟潯二里头。在此之前,作为河洛本土人的伊尹,为了广大河洛民众的福祉和利益,曾与成汤“约法三章”,即“伊尹之盟”:就是夺取夏都后,不毁前朝宗庙,农民照样种田,商店照常营业,视夏的人民为亲人。

     毛泽东主席曾对伊尹给予高度评价:“伊尹之道德、学问、经济事功俱全,可法。生于专制时代,其心实大公也。识力大,气势雄,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,首倡革命。

  1948年4月8日,毛泽东为接管洛阳而写的“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:“城市已经属于人民,一切应该以城市由人民自己负责管理的精神为出发点。”

 (附 电报规定:(一)极谨慎地清理国民党统治机构,只逮捕其中主要反动分子。(二)对于官僚资本要有明确界限,不要将国民党人经营的工商业都叫做官僚资本而加以没收。对于著名的国民党大官僚所经营的企业,应该按照上述原则和办法处理。对于小官僚和地主所办的工商业,则不在没收之列。一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,严禁侵犯。(三)禁止农民团体进城捉拿和斗争地主。(四)入城之初,不要轻易提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口号。(五)不要忙于组织城市人民进行民主改革和生活改善的斗争。(六)城市一经由我们管理,就必须有计划地逐步解决贫民的生活问题。不要提“开仓济贫”的口号。不要使他们养成依赖政府救济的心理。(七)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,必须妥善地予以清理和登记。(八)一切作长期打算。严禁破坏任何公私生产资料和浪费生活资料,禁止大吃大喝,注意节约。(九)市委书记和市长必须委派懂政策有能力的人担任。“城市已经属于人民,一切应该以城市由人民自己负责管理的精神为出发点。”如果应用对待国民党管理的城市的政策和策略,来对待人民自己管理的城市,那就是完全错误的。)

5、民生第一(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方得始终)

     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方得始终”,由伊尹(《尚书·太甲·伊训 》)的论述演化而来,。伊尹申诰于王曰:“天位艰哉!德惟治,否德乱。终始慎厥与,无轻民事,慎终于始,邦其永孚于休。‘一哉王心’,永厎烝民之生。”

     伊尹论述中的“一哉王心”,指成汤灭夏的“初心”,就是要拯救民众脱离夏桀的酷政,实现普天之下皆为王土。 “永厎烝民之生”,成汤把民生放在第一位,人民永享“万世无疆”的太平安乐的幸福生活。这一切就要靠“德惟治,否德乱,无轻民事,慎终于始”。伊尹的教诲,成为历代朝廷实现长治久安治国理政的“准则”。

     汤的嫡长孙太甲继位初期,不知先辈创业之艰难,暴虐乱德,不遵守汤的法度。伊尹担心殷商基业毁在他手里,屡次劝说后,太甲“习与性成”、依然故我。伊尹便将太甲放逐到桐宫,在祖父汤的墓桐宫改过自新。在伊尹的教导下,太甲悔过,认识到“天作孽,不可管。自作孽,不可活。”

     伊尹讲的“一哉王心,慎终于始,永厎烝民之生。”用时下说法,就是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方得始终”。中共十八大已将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写入十八大报告中。

6、治大国如烹小鲜

      伊尹是中国烹饪业的创始人,他的“以滋味说汤,致于王道”,记载了商汤时期范围很广的美味食材。从烹饪之道联系到如何获取和运用权力,实现社会和谐,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理想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烹饪联系到治国的理论,流传千古。

     《吕氏春秋 本味篇》记载,“汤得伊尹,祓之於庙,爝以爟火,衅以牺豕。明日,设朝而见之。说汤以至味,”汤王在大庙中举行仪式,用篝火与祭牲献祭,象征天子的神圣和聘请伊尹为国政的隆重与庄严。

     伊尹以烹饪的至味道理,论述各类美食,不同食材各有各的独特风味,也象征着不同人才的特殊才能。找到五味、食材的融合平衡与和谐,掌握火候至关重要。伊尹对成汤说:“调和之事,必以甘酸苦辛咸,先後多少,其齐甚微,皆有自起。鼎中之变,精妙微纤,口弗能言,志弗能喻,若射御之微,阴阳之化,四时之数。故久而不弊,熟而不烂,甘而不哝,酸而不酷,咸而不减,辛而不烈,膻而不薄。肥而不腻”。烹饪不仅仅是食品制作的过程,更是对阴阳变化与万物万象规律的匠心运用。其中的诀窍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,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。通过烹调之道,达到味觉的极致,从而掌握国家治理的艺术,实现获得天下的目的。揭示了任用贤才得天下,推行仁义才能享尽人间美味的深刻寓意。成汤问如何可以实现?伊尹指出需为天子之位,才能备齐天下之味。

     伊尹以烹调、五味为喻,分析天下大势与治国之道,认为民心离散,天命在商,“以尧舜之道要汤”,“而说之以伐夏救民”。“非先为天子,不可得而具。天子不可强为,必先知道。道者止彼在己,己成而天子成,天子成则至味具。故审近所以知远也,成己所以成人也。圣王之道要矣”。劝教商汤承担救民大任,效法尧舜的以德治天下,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。伊尹的“成己所以成人”,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,成为千古名言。   

5、赞美伊川“饭之美者,玄山之禾”

    《吕氏春秋.本味》记载,厨圣伊尹说“饭之美者,玄山之禾。”玄山指伊川地区。伊川的小米,稻米、薏米很有名,做成的饭,是天下最好吃的食品。记载伊尹出生“有侁(莘)氏女子采桑,得婴儿于空桑之中,献之其君。其君令烰人养之”。“烰人”是厨师的称呼。伊尹从小在有莘之地食肆长大,这里是夏陕古商道与洛栾古道交会处,接触到南来北往,东进西上的众多客商和各地出产的各种商品食材。

   伊尹不仅学到集天下不同的烹调技艺,成就了日后“以滋味说汤,致以王道”的厨圣地位,而且为今天留下了夏商时期天下的美味食材:“肉之美者,猩猩之唇,獾獾之炙,隽觾之翠,述荡之腕,旄象之约,有凤之丸。鱼之美者,洞庭之鳙,东海之鲕,醴水朱鳖。雚水之鳐。菜之美者,昆仑之苹,寿木之华。中容玄木之叶,南极之菜。阳华之芸,云梦之芹,具区之菁,浸渊之草。和之美者,阳朴之姜,招摇之桂,越骆之菌,鳖鲔之醢,大夏之盐,宰揭之露,长泽之卵。饭之美者,玄山之禾,不周之粟,阳山之穄,南海之秬。水之美者,三危之露,昆仑之井,沮江摇水。高泉之山,其上有涌泉。果之美者,沙棠之实,常山百果,群帝所食,箕山甘栌,江浦之橘,云梦之柚,汉上石耳。所以致之,马之美者,青龙之匹,遗风之乘”。

  《大河报》“厚重河南”刊载“范仲淹缘何葬伊川”?讲到范仲淹将母亲葬于伊川,是受了姚崇将母亲葬于此的启示。 然而更深层的原因,是姚崇和范仲淹对伊川风土人情的向往。
    
《孟子.万章》记载“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”。伊尹未出山时,成汤曾五次来聘请他,伊尹被成汤的真情所感动,认为“与其我在乡间乐尧舜之道,不如我去辅佐成汤成为尧舜之君,实行尧舜之道,使天下百姓都享受尧舜之道”。范仲淹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即典出于此。 所以,姚崇、范仲淹把归宿之地,特意选定在与伊尹比邻为伴的伊川。

   根据考古和相关史料记载,伊川有十二位宰相的墓园:唐代名相姚祟、张说、裴遵庆、张锡、裴枢和宋代的范仲淹、范纯仁墓在万安山。宋相张齐贤墓在伊川九皋山下的酒后镇。唐相张廷珪墓在伊川高山台之阳。宋相吕端、吕诲墓在伊川中溪海峰山之东。唐相李德裕墓在龙门山之阳的瑶地。“新安伯”邵雍墓在平等神荫原牵羊坡之阳,“河南伯”程颢,“伊川伯”程颐墓在伊川县城西玄望山之阳。

二、范仲淹

   范仲淹的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。

   1、捐献“宝地”宅院为学校

     范仲淹胸怀天下的情操,早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来。他曾随改嫁的母亲到山东朱家,后又回到族籍苏州复为范姓,购得一处宅基地。有人说,这是块风水宝地,“会出当世卿相”。范仲淹听此言后说,要是真能如此,我不能一家私用,在这里盖私宅,只能让一家子弟富贵;但要改成学宫,本地的子弟都能来此求学,将来必定人才辈出。应让家乡的学子都能有当卿相的机会。于是,他毅然将这块宅基地捐献给地方作为学校,后来,这里成了有名的苏州学府。

2、甲兵十万在胸中

    宝元二年(公元1039年)以来,西夏不断侵宋。宋仁宗召范仲淹为陕西都转运使,很快又升为龙图阁大学士,陕西经略安抚副使,兼延安知府。范仲淹实行筑城塞、兴营田、通互市。用兵有方,西夏不敢扰边。
    范仲淹用兵,遵《孙子兵法》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策略。他命人日久操练,养兵蓄锐。夏兵闻之,相互告诫说:“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”。

3、任他老卒盗金筒
    范仲淹严于律己,却宽待下属。他曾用黄金铸一个笺筒,饰以各种宝物。朝廷的文书、圣旨、任命书等,均贮在其中。有一个老兵将这个金筒盗去,范知而不究。有人为范仲淹题诗曰:“甲兵十万在胸中,赫赫有名震犬戎。宽恕可成天下事,任他老卒盗金筒。”

4、节俭治家。

     范仲淹儿子范纯仁结婚娶媳妇,女家提出用丝绸作帷幔,范仲淹不同意。他说,丝绸是铺张浪费之物,怎么能作帷幔呢?我范家素来清俭,怎能以此乱我家法。若要是把这些东西带到我家,我非把它在当院烧掉。

      范仲淹节俭治家的高风亮节,对儿子影响很大。后来范纯仁当上了宰相,《宋史·列传 范纯仁》: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(宰相)。当的官比父亲的“参知政事(副宰相)”还大。

5、办事要对得起朝廷俸禄

     范仲淹说,我每天晚上睡觉前,即回顾一下当天所办的事情,如果办的事情与朝廷俸禄相称,就会安然睡一夜。不然的话,会一夜不安眠,第二天必须要多做事,以弥补昨天的不足。由于为官清廉,许多地方立祠、画像纪念他。

6、不置豪华府邸

    北宋皇祐元年(公元1049年),60岁的范仲淹出任杭州知府。因为范仲淹的母亲安葬于洛阳,子侄们劝他该考虑下以后的养老事:“治第洛阳,树园圃,以为逸老之地”。然而,范仲淹却在他在《告诸子书》中说:

    “吾吴中宗族甚众,于吾固有亲疏,然吾祖宗视之,则均是子孙,固无亲疏也。苟祖宗之意无亲疏,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?自祖宗来,积德百馀年,而始发于吾,得至大官。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,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,今何颜入家庙乎?”

     换言之,范仲淹把自己能够“得至大官”的原因,归结于范氏祖宗“积德百馀年”。他就要回报范氏族人,要“恤宗族”。

      他说,一个人只有为理想奋斗的时候,才是最大的乐趣。人的肉体不能永存,居室更不用说了。我已六十岁了,要是再去治府第、建园林,准备啥时还能住呢?洛阳有的是各式园林,就是皇帝也没有时间常去游览,我去这些地方游玩,不是照样可以安享晚年么?

7、用自己的俸禄办义庄

   范仲淹用自己的多年官俸积蓄,创办“范氏义庄”。购买良田以收租米,然后用来赡养范氏族人,购买大宅用来供范氏族人集中居住。通过慈善救济,为范氏族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机构。“范氏义庄”,由“义田”、“义宅”、“义学”三大部分构成。“义田”在义庄创设之时,即有一千亩之多,是“范氏义庄”的经济命脉。

  “范氏义庄”使居住在苏州府的范氏族人们,有了向政府纳税的能力,增强了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,保证了范氏族人的繁衍昌盛。

8、范氏家训

范仲淹《范氏家训》,使得范氏家族以清廉奋进的家风闻名于世。
  《范氏家训》:“孝道当竭力,忠勇表丹诚。兄弟互相助,慈悲无边境。勤读圣贤书,尊师如重亲。礼义勿疏狂,逊让敦睦邻。敬长与怀幼,怜恤孤寡贫。谦恭尚廉洁,绝戒骄傲情。字纸莫乱废,须报五谷恩。作事循天理,博爱惜生灵。处世行八德,修身奉祖神。儿孙坚心守,成家种善根”。

 

三、范纯仁

   范纯仁是范仲淹的儿子,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(宰相),当的官比他父亲还大。在教育子孙后代上,范纯仁也是下足了功夫,他经常告诉自己的孩子,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简朴,不能奢靡浪费,这样为官之人才能真正廉洁奉公。还要学会宽恕,不要斤斤计较,时间久了,便可以锻炼自己的品德,在范纯仁为官生涯中,他真正做到了廉洁奉公,一心把心思扑到国家上。


1、公心举荐贤才

    范纯仁当上宰相后,凡荐引人材,必以天下公议,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。或曰:“为宰相,岂可不牢笼天下士,使知出于门下?”纯仁曰:“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,何必知出于我邪?”(范纯仁说:“只要朝廷用人不遗漏正直的人,为什么一定要让他知道是我所推荐的呢?”)

2、以责人之心责己,恕己之心恕人

  《宋史·列传,范纯仁》:纯仁性夷易宽简,不以声色加人,谊之所在,则挺然不少屈。每戒子弟曰:“人虽至愚,责人则明;虽有聪明,恕己则昏。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,恕己之心恕人,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。”

3、法不容情,执法必严

     纯仁任许州观察判官、知襄邑县。县府有牧地,卫士牧马,践踏了农民庄稼,纯仁拘捕卫士杖之。有人上告纯仁,他回应说:“养兵出于税亩,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,税安所出?”

4、敢于担当,独任其责

      纯仁知庆州,秦中方饥,他主持开官仓赈贷,下属说须请奏上报。纯仁说:“报至无及矣,吾当独任其责。”向上请示怕来不及了,所有责任,由我个人承担。遂毅然下令打开官仓赈贷,饥民得救,感恩载德。这年秋季大丰收,春天贷官粮的民众,昼夜争着还所借的粮食。于是朝廷升纯仁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(宰相)。

5、惟俭可以助廉,惟恕可以成德

      纯仁曰:“惟俭可以助廉,惟恕可以成德。”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,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。特将此书于坐隅。纯仁退位后,安享晚年,是在熟寐中而卒,年七十五,谥曰忠宣。

四、邵雍

   邵雍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历史学家、诗人、书法家、数理学家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他的先祖是西周开国功臣召公。邵雍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,受到四位皇帝的赐封:宋哲宗赐谥“康节”、宋理宗赐封“新安伯”、宋度宗诏封“从祀孔子庙庭”,与周敦颐、张载、程颢、程颐并称“北宋五子”。清康熙赐御匾“学达性天”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于学识贡献卓著而被赐封入祀孔庙的“布衣圣人”。

 

1、沧桑巨变看伊川

   《伊川击壤集 《十八日逾牵羊坡南达伊川坟上》》中记录了邵雍从洛阳经延秋到宜阳、洛宁.又从宜阳鹿蹄山(今半坡山),到伊川为父母上坟:
    伊川往复过龙山,每过龙山意且闲。
    莫道移人不由境,可堪身著利名间。

    从伊川到洛阳,又从洛阳回伊川,从龙山经过,总是身不由已忙于事物匆匆而过,没有多在卧龍处停留,觉得心中遗憾。自责还是身陷名利场难以自拔啊。

  《川上南望伊川》:
   为昔日之山,为今日之原。为昔日之原,为今日之山。山川倘如此,人事亦信然。

站在高高的锦屏山上,向南眺望伊河山川。似乎看到远古的高山,变为今日的原野。而昔日的平原,转变为今天的高山。苍海桑田的变迁令人感慨不已。山川倘且有如此巨变,人事变化也是这样的啊。

2、几人能百岁?

 《人生一世吟》
   “前有亿万年,后有亿万世。中间一百年,做得几何事。
      又况人之寿,几人能百岁?如何不喜欢,强自生憔悴”。
   邵雍说,人这一生啊,前边有亿万年,身后有亿万年,属于个人的,仅是中间这一百年,能做些什么事情情呢?况且有几个人能活一百岁!所以人活着一定要高高兴兴,快快乐乐,自由自在幸福生活,不必要自找烦恼痛苦而变得憔悴。

3、安莫安于王政平,乐莫乐于年谷登

   邵雍说,要想让百姓安居乐业,必须没有特权,一视同仁,平等对待,使大家都有活干有饭吃有钱花,国家自然“康宁”。他在《伊川击壤集 安樂窝铭》写到“安莫安于王政平,乐莫乐于年谷登。王政不平谷不登,窝中何以得康宁?”

4、花只十日红,竹能经岁绿

     邵雍有《启迪竹》诗

  “洛人爱种花,唯我好种竹。所好虽不同,其心亦自足。

     花只十日红,竹能经岁绿。俱沾雨露恩,独无霜雪辱”。

   邵雍这首诗,读其来朗朗上口,寓意深刻。花虽好,开不了几天。竹一年四季翠绿,不惧霜雪。比喻做人要有骨气,有正人君子的气节。

     此诗后面的诗韵,很多人会念错。这个字就是“綠”字。按拼音都读(铝Lv)。

  仔细读这首诗,把“绿”读为“铝Lv”音时,与“竹(zhu)、足(zu)、辱(ru)”的韵不合,读(鲁lu)才合韵。而且,这几个字读法还有另外读韵,竹读音为(周zhou)、足读音为(走zou)、绿读音为(楼lou)、辱读音为(揉rou)。更符合伊洛地方的雅言。

5、先行于身,再教化于民

   邵雍在他的《洛阳怀古赋》中,提出了独特的治国理政方略。他认为,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制度等,当官的应以身作则,“官员必先行之于身,然后再教化于民,就能实现不严而治,不为而成,不言而信,不令而行。

6、上能抚如子,下必感戴其后

“政之为大也,能公天下。必先行之于身,然后教之于人。教也者,正之也,自我而正人者也。所以有严而治,有为而成,有言而信,有令而行。拔天下之疾苦,遂天下之生灵。其王者之所为。”国家要稳固昌盛,要用圣帝之典谟,行明王之教化。弘扬伊尹、周公、孔子、孟子的圣人之道。“士可杀不可辱,民可近不可下。上能抚如子焉,下必感戴其后也”。

7、刑法失之於宽,久而生奸

   强国之本必须“丰府库,峙仓箱,锐锋镝,峻金汤。严法令。严法令于烈火,肃兵刑于秋霜,竦民听于上下,慑夷心于外荒。”。

  法治要宽严相济。他认为,“省其刑罚,欲民不残,而民愈残。盖致之之道,失其本矣”。刑罚太严酷,“欲民不犯而民愈犯”,犯罪反而更多。而刑法失之於宽,始则废事,久而生奸。则社会动荡不安。

  8、合理的赋税政策

 “薄其赋歛,欲民不困,而民愈困;既上下以交虐,乃恩信之见夺。厚其赋敛,欲国不竭,而国愈竭”。税赋太轻,国家无钱发展,难以实现让民众不困。赋税过重,做生意的没利赚,就没税可收,“欲国不竭而国愈竭”,国家就会越来越穷。

9、功德在修,不修则不得

  人来一世,要追求高雅的理想,做功德是大事,“功德在人也,不在天也,可修而得之,不修则不得”。 对事物发展,再大的事,不论好坏,都要辩正去看,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。邵雍《伊川击壤集 时事吟》曰:

   “时之来兮其势可乘,时之去兮其势遂生。

      前日之事兮今日不行,今日之事兮后来必更”。

  教导人们,在机会来临之时,要懂得“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”,应抓住时机,乘势而为。世间一切事物不会永远不变,都是在不断变化中,前日定的事情,今日可能不行。今天决定的事情,以后必然会变更。

9、载则为利,覆则为害,利害在人

    邵雍对民生问题特别关注,他在《伊川击壤集 序》中写到:“古者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,是覆载在水也,不在人也。载则为利,覆则为害,是利害在人也,不在水也”。这是一个比喻,水表示民众,水大好行船,关键在民心。民生发展好了,社会就会稳定。

10、忧国忧民,心系贫民

  在一次聚会时,天降大雪,邵雍作《感雪吟》诗:“旨酒佳肴与管弦,通宵鼎沸乐丰年。侯门深处还知否,百万流民在露天”。忧国忧民,溢于言表。

11、不希名誉,钟之应声

   邵雍诗篇有二十卷三千多首,载于《伊川击壤集》。吟咏随意、立意高雅,富有哲理。他说,“伊川翁自乐之诗。所作不限声律,不沿爱恶,不立固必,不希名誉,如鉴之应形,如钟之应声。其或经道之余,因咏成声,因诗成音,是故哀而未尝伤,乐而未尝淫”。被誉为自孔子删诗书以后最好的诗篇。

12、园林笑傲,诗酒乐升平

   邵雍淡泊名利,在伊川神荫原安乐书院讲学时,有《伊川吟》:“休嗟流年随逝水,但将清景逐闲情。山河天下从来广,日月林间长自明。幸有园林供笑傲,岂无诗酒乐升平。如何更得烟霞侣,好向伊川老此生”。

13、贪夫则以身殉

     “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。樵者过之,弛担息肩,坐于磐石之上,而问于渔者”。邵雍的《渔樵问对》哲学义理,意蕴深刻。

   “养身者必以利,贪夫则以身殉,故有害生焉。立身必以名,众人则以身殉名,故有实丧焉。窃人之财谓之盗,其始取之也,唯恐其不多也。及其败露也,唯恐其多矣。

   夫贿之与赃,一物而两名者,窃人之美谓之徼,其始取之也,唯恐其不多也。及其败露,唯恐其多矣。夫誉与毁,一事而两名者,名与实故也”。

14、天下治与乱,在于利和义

   渔者谓樵者曰:“天下将治,则人必尚行也;天下将乱,则人必尚言也。尚行,则笃实之风行焉;尚言,则诡谲之风行焉。

   天下将治,则人必尚义也;天下将乱,则人必尚利也。尚义,则谦让之风行焉;尚利,则攘夺之风行焉。尚行者必入于义也,尚言者必入于利也。

15、修德积善,君子常分

   “人有祷鬼神而求福者,福可祷而求耶?求之而可得耶?敢问其所以。”曰:“语善恶者,人也;福祸者,天也。天道福善而 祸 淫,鬼神岂能违天乎?自作之咎,固难逃已。天降之灾,禳之奚益?修德积善,君子常分。安有余事于其间哉!”

16、行之于身,不若尽之于心

   “知言之于口,不若行之于身,行之于身,不若尽之于心。言之于口,人得而闻之,行之于身,人得而见之,尽之于心,神得而知之。人之聪明犹不可欺,况神之聪明乎?”

17、让则有仁,争则有害

  “夫义者,让之本也;利者,争之端也。让则有仁,争则有害。仁与害,何相去之远也!尧、舜亦人也。桀、纣亦人也,人与人同而仁与害异尔,仁因义而起,害因利而生。利不以义,则臣弑其君者有焉,子弑其父者有焉。岂若路人之相逢,一目而交袂于中逵者哉!”

18、世治则笃实,世乱则缘饰

  “时有盛衰也,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,兄兄,弟弟,夫夫,妇妇,谓各安其分也。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,兄不兄,弟不弟,夫不夫,妇不妇,谓各失其分也。此则由世治世乱使之然也。君子常行胜言,小人常言胜行。故世治则笃实之士多,世乱则缘饰之士众。成多国兴,败多国亡。”

   19、好义者众,则天下日盛

      樵者谓渔者曰:“国家之兴亡,与夫才之邪正。”

   渔者曰:“贤愚各从其类而为。上好义,则下必好义,而不义者远矣;上好利,下必好利,而不利者远矣。好利者众,则天下日削矣;好义者众,则天下日盛矣。日盛则昌,日削则亡。盛之与削,昌之与亡。夫治世何尝无小人,乱世何尝无君子。”

20、见义则迁,见利则止

  “君子见善则喜之,见不善则远之;善恶各从其类也。君子见善则就之,见不善则违之;君子见义则迁,见利则止;迁义则利人,迁利则害人。家与国一也,治世则好义,乱世则好利。”

21、上品之人,不教而善

    邵雍的《戒子孙》 

   “上品之人,不教而善;中品之人,教而后善;下品之人,教亦不善。不教而善,非圣而何?教而后善,非贤而何?教亦不善,非愚而何?是知善也者,吉之谓也;不善也者,凶之谓也”。

   白话文:上等品质的人,不需要教自动行善;中等品质的人,教育后会行善;下等品质的人,即便教也不行善。不经教育而能行善的人,不是圣人还会是其他人吗?教育后会行善的人,就是贤良的人。教育都不能行善,说你是愚蠢的人。所以,知道善而行善的人,称为吉人,事事吉祥。不善的愚蠢的人,称为凶人,凶事总是伴随他的一生。


22、人非善不交,物非义不取

  “吉也者,目不观非礼之色,耳不听非礼之声,口不道非礼之言,足不践非理之地,人非善不交,物非义不取,亲贤如就芝兰,避恶如畏蛇蝎。或曰不谓之吉人,则吾不信也。凶也者,语言诡谲,动止阴险,好利饰非,贪滛乐祸,疾良善如雠隙,犯刑宪如饮食,小则殒身灭性,大则覆宗绝嗣。或曰不谓之凶人,则吾不信也。

   传有之曰:吉人为善,惟日不足;凶人为不善,亦惟日不足。汝等欲为吉人乎?欲为凶人乎”?

   白话文:吉祥的人,眼不看非礼之色(不读不看色情之物,不贪恋别人的财物、地位、名誉),耳不听非礼的声音(比如骂人的话,咬舌头的话,挑拨离间的话,淫欲的话等),不听不讲这些非礼的话。不去非法之地。不是善人绝不交往。不是符合道义的绝对不去占有;亲近贤人,如同与香花相伴;规避恶人,如同躲避蛇蝎。凶顽的人,有语言诡诈的特点,行动阴险,喜欢利益且粉饰错误,贪图淫欲而爱好幸灾乐祸,看到善良的人就像看到仇人一样,行为违犯法律如同家常便饭一样。这样的人小的灾祸会导致身亡的结果,更大的灾祸是给自己的宗族带来危害,甚至绝后的命运。这样的人说他不是凶险之人,我不相信的。 易经系传说:吉祥的人行善,总觉得一天时间不够。凶人行凶,也常觉得做一天的凶事是不足的(比如吸毒、赌博的人,比如嫖娼的人,那个不是行恶而不知足!)。你希望做吉祥的人呢?还是做凶恶的人呢?

22、贤者悦其德,不贤者服其化

   理学大儒程颢撰写的《康节先生墓志铭》,对“内圣外王”的邵雍评价极高:“先生在洛几三十年,始也,蓬荜环堵,不蔽风雨,躬爨以养其父母,居之裕如。讲学于家,未常强以语人,而就问者日众。乡里化之,远近尊之,士人道之,来之洛者,有不之公府而必至先生之庐。先生之德器粹然,望之可知其贤。然不事表襮,不设防畛。正而不谅,通而不汙,清明坦夷,洞彻中外。接人无贵贱亲疏之间。群居燕饮,笑语终日,不取甚异于人,顾吾所乐何如耳?病畏寒暑,以春秋时行游城中,士大夫家听其车音,倒屣迎致,虽儿童奴隶,皆知欢喜尊奉。其于人言,必依孝悌。乐道人之善,而未尝及其恶。故贤者悦其德,不贤者服其化。所以厚风俗,成人材,先生之功多矣”。

 邵雍诞辰千年盛典2011年10月13日邵雍铜像揭幕后出现的日晕彩环奇观

(作者:洛阳邵雍思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,北大资源学院教授 )

 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