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川历史名人姚崇德政史绩
2025-05-16 12:17:54
  • 0
  • 0
  • 8

伊川历史名人姚崇德政史绩

        翟智高

      姚崇是唐朝名相、著名政治家,嶲州都督姚懿之子。姚崇于650年出生在陕州硖石(今河南三门峡东南),由于父亲早逝,姚崇母亲刘氏回到娘家,洛阳南伊川白沙摩天岭石岭村。姚崇随母亲在此长大到二十岁。年轻时风流倜傥,好游猎。后来在唐武则天、中宗、睿宗、玄宗时,他都做过宰相。以为政简洁、敢于直言、保有气节而著称。有说石岭村是姚崇的外婆家,此地位于古代秦郑古道和洛楚古道交会要冲。在母亲去世后,姚崇就把母亲安葬在石岭北边的万安山之阳(今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),所以伊川人说姚崇是地道的伊川老乡。他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处世哲学方式,奠定了日后从政的思想基础。

1、史书记载

     据《新唐书 列传第四十九.姚宋》 记载:“先天二年,玄宗讲武新丰。时帝亦密召崇,崇至,帝方猎渭滨,即召见,帝曰:“公知猎乎?”对曰:“少所习也。臣年二十,居广成泽,以呼鹰逐兽为乐。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,无自弃,故折节读书,遂待罪将相。然少为猎师,老而犹能。”帝悦,与俱驰逐,缓速如旨,帝欢甚。既罢,乃咨天下事,衮衮不知倦。帝曰:“卿宜遂相朕。

      明万历《直隶汝州全志》:“梁国公姚崇宅,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偏西百步。相传为梁公庄,有遗井,今废。按本传,公寄语帝曰:“臣年二十,居广成泽,以呼鹰逐兽为乐。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,无自弃,故折节读书,遂待罪将相。云云。考本传,公陕州硖石人,或流寓于此未可知也。”(原文来自北京国家档案馆存的《直隶汝州全志》。)

2、宅兹天邑

      姚崇年轻时所居石岭村,今属伊川县白沙镇,位于秦楚、秦郑古道交会地带。广成泽位于东汉都城洛阳龙门山的南部,北到万安山、南至九皋山,西到伊河,东至汝州温泉,方圆百里,历代属皇家苑林。

  《史记 周本纪》记载周武王欲定都洛阳,与姜太公商议,将于天下之中的洛邑建都。武王说:“我南望三涂,北望岳鄙,顾瞻有河,粤瞻伊洛,不远天室”。这个天室的位置就是九皋山中部的天室宝地广成泽。


    《诗经·大雅·灵台》:“王在灵囿 ,麀鹿攸伏。”囿,养有各类禽兽,供天子游玩、狩猎、祭祀天神。

  广成泽九皋天室山的北麓,在东汉是皇家苑林,也是帝王祭天的地方。《后汉书·马融传》广成颂曰:“是以大汉之初基也,宅兹天邑,总风雨之会,交阴阳之和。揆厥灵囿,营于南郊。,骋望千里,天与地莽。于是周阹环渎,右矕三涂,左概嵩岳,面据衡阴,箕背王屋,浸以波、溠,夤以荥、洛。金山、石林,殷起乎其中,农事闲隙,宜幸广成,因讲武校猎。于是宗庙既享,庖厨既充,酒正案队,膳夫巡行,清醪车凑,燔炙骑将,鼓骇举爵,钟鸣既觞。奏于农郊大路之衢,与百姓乐之。斯固帝王之所以曜神武而折遐冲者也。礼乐既阕,至自新城,背伊阙,反洛京”。

   进出广成泽有两条路,一条是走白沙摩天岭过石岭,经内埠、蔡店到天室山。另一条是走新城、经簋门关到烟云涧到天室山,王室祭天所需的青铜礼器,均在烟云涧制作。后人不知“簋门”即“尊贵”的内含,却讹称为“鬼门关”。这里还有祭天台遗址。久而久之,烟云涧就成了闻名天下的青铜器的集散地。

   到隋朝大业年间,隋炀帝为使都城洛阳南北中轴线贯通,实现北依黄河,南达九皋三涂天室,下诏撤销洛阳北的河阴县(孟津)和洛阳龙门南的伊川县,将二县并入东都,实现了洛阳都城中轴线北依黄河,南达九皋三涂天室的大一统王都中轴线的贯通。

3、万年宝地

       姚崇对广成泽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,很有感情,并且情有独钟。后来,他的母亲去世后,无法与陕州的父亲合葬,姚崇就将母亲安葬在万安山,位置在李世民二爷李虎家祖墓地的西侧。姚崇去世后附葬在母亲坟茔旁,后来逐步成为姚氏墓园。

      到了宋代,范仲淹的政治生涯与姚崇类似,也是敢于向皇帝直言的唯物主义大政治家。在母亲的安葬问题上,也遇到与姚崇同样的难题。范仲淹学着姚崇样子,也是先把母亲安葬在万安山,选定在姚崇墓地之西侧,然后这里逐步成为范氏墓园。

    万安山之阳,从中岳嵩山西延的山脉,在此处勾了头,像似巨大的蝎子尾,指向的部位,正历史上多位著名宰相聚集安葬处,也是伊川八大景《万安聚贤》八位宰相墓园所在区域。


   《万安聚贤》八位宰相是:


姚崇,历任武则天、唐睿宗、唐玄宗三朝宰相,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之一。

张锡,武则天时任宰相。唐中宗李显即位后,任工部尚书,兼修国史,洛阳东都留守。

裴遵庆,晚唐代宗时宰相,历仕玄宗、肃宗、代宗三朝。

张说,唐代开元名相。开元初期,集贤院学士、知院事。

董晋,唐德宗时宰相,历仕玄宗、肃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。

裴枢,唐昭宗时宰相,晚唐名相裴遵庆的曾孙。

范仲淹,北宋著名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,宋仁宗时宰相。

范纯仁,范仲淹次子,宋神宗时宰相。

4、救时宰相

     开元元年,唐玄宗经多方考察,启用时任同州刺史的姚崇为兵部尚书,同中书门下三品,出任宰相执掌朝政。姚崇任宰相其间,除去朝中积弊,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,被誉为“救时宰相”。

     姚崇作为大政治家的出色亮点,是提出了著名的施政十事。

    先天二年(713)七月,太平公主与其党羽密谋,发动政变,推翻玄宗,自为皇帝,被唐玄宗挫败。玄宗急需能稳定局势的主政大臣,姚崇是其心目中的人物,玄宗李隆基意在新丰打猎为名,密诏姚崇,愿意听听他的政治主张,姚崇以十事讲于帝。

姚崇所提出十事是:

(1)武后执政以来,以酷吏来俊臣的严刑峻法治天下,造成官员和百姓人心惶惶。建议朝廷要施行仁政。

(2)大唐西部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忧患,就不必再贪图边功,应减少戍边军队。

(3)要对宠爱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。

(4)不能再让宦官参政。

(5)在租赋之外,皇帝不再收大臣公卿的任何礼物。

(6)不能随便任命亲属出任公职。

(7)以严肃的态度和礼节对待大臣。

(8)允许大臣们“批逆鳞,犯忌讳”。

(9)禁止营造佛寺道观

(10)汉朝曾出现外戚王莽乱天下的教训,应禁止外戚内宠专权。

     姚崇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、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,提出的十事,言简意赅,字字珠玑。唐玄宗听罢,说:十件事我都可以办到。姚崇顿首拜谢。第二天,玄宗就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,实际权力相当于宰相。姚崇随母亲居住的伊川白沙摩天岭石岭村,当时属梁国(汝州),玄宗将姚崇封为梁国公,奠定姚崇辅佐李隆基开创“开元盛世”的历史征程。

   姚崇的“十事”曾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:“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,古今少见。”在《新唐书.姚崇传》那一页,写下了:“大政治家、唯物论者姚崇”10个字的批注。

5、民生为本

      说姚崇是唯物论者,不是拔高他,而是有姚崇主张灭蝗的历史事件实证。

      开元四年,山东发生大面积蝗灾。姚崇主张杀灭并焚烧蝗虫。但地方官员和百姓受传统封建观念的影响,觉得蝗虫是天生的,不敢捕杀。甚至唐玄宗还担心灭蝗会违背天命,就命人祭天祈福,祈求上天把蝗生收走而消灾。姚崇在朝廷召集百官,讲述在三国曹魏时,也曾发生过蝗灾,由于朝廷不敢灭而导致蝗灾泛滥,所过之处,草、树、庄稼皆尽,人无所食之物,发生大饥荒,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。

      姚崇以此劝诫唐玄宗和百官,指出:一味凭修德来免除蝗灾,对灾祸听之任之,保护蝗虫而牺牲人命,肯定要招致国家和社会危机,那才是真正违抗天命。并不能免灾。必须要以民生为本,主动救灾。玄宗的黄门太监卢怀慎,杖着皇止的宠信,公开与姚崇叫板,认为蝗虫是天灾,人力根本制服不了。姚崇大声驳斥他,说:扑杀蝗虫解救百姓的最大善举,如果上天降灾祸,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担,决不连累给别人。

      姚崇为民请命的坚强决心,终于打动了唐玄宗,玄宗遂下令灭蝗。很快就取得灭蝗胜利,保住了庄稼,百姓免于灾难,实现了天下平安稳定局面,朝廷和百姓一致称颂姚崇为救时宰相。

6、 信佛不在表面,而在于悟之于心

      姚崇不但相信“人定胜天”,他还用唯物观点对待身后之事。他嘱咐子女,说自己死后要薄葬,不做法事。姚崇说:人死了就如同粪土一样,没有任何知觉了,厚葬有什么用呢!他举例说,翻译佛经的姚光、出家的梁武帝、大兴土木修建寺庙的武三思等人,或不得善终,或家破人亡,或惨遭杀戮;而在没有佛教的三皇五帝时期,“父不丧子,兄不哭弟,至仁寿”。他以为:人的生与死很平常,佛经与佛舍利与人的生死无关系。

   毛泽东读至此处,写下批注:“韩愈佛骨表祖此。”就是说,几十年后写《论佛骨表》的韩愈,也是以姚崇之论为基础的。

     姚崇并非反对佛教,他反对的是当时过于沉迷佛教,乃至大肆修建佛寺,劳民伤财,影响国计民生。

     他曾劝诫唐玄宗,说:信佛不在表面,而在于悟之于心。多做有益于社会和百姓的功德事,使苍生安稳,才是真正的佛理。


7、以镜为鉴

        姚崇写有《执镜诫》,对教化官员和民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:

    “执镜者,取其明也。夫内涵虚心,外分朗鉴,物不可以匿诈,体无得以逃形。”拿着镜子照自己,或者照别人。心中无成见、自然虚怀若谷。用镜子一照,任何隐瞒欺诈,都会原形毕现。

    “秦楼明镜,鉴有馀晖。”传说秦时有一个大方镜,可以照出人的倒影,用手按在心脏部位,能看清五脏。人有疾病一目了然。更绝妙的是,能照见这个人是心善还是心恶。有心病的人不敢去这个大方镜前照一照。

    “不疲屡照,君子是效”,唐代《世说新语》记载,晋代的袁羊说过,人多次对着镜照,镜子从不言疲劳,一如既往光洁如新。君子应当效法镜子的品格。

    “置于座隅,盖将照奸回之心,绝险诐之路也”。将镜子放在座位旁边,随时可以照镜,及时纠正和杜绝内心的奸邪、贪渎的苗头,保持正气。

    “握在帝心,则宇宙融朗;悬诸铨目,则翘楚瞻仰”。皇帝的镜子在心中,天地则会变得异常通亮;朝廷把明镜高悬在善上朝的大殿,天下杰出的人才就会蜂涌而至。

    “嗟尔在职,为代作则,刑不可滥,政不可贼。”“当须如镜之明,断可以平;如镜之洁,断可以决。敢告后来,无忝前哲。”姚崇希望当政的官吏,治国理政,一言一行要为民生大事着想,使自己成为民众效法的榜样。手中有权力,要秉公执法,刑罚不要滥用,不可残害百姓。当官必须心明如镜,光明磊落,不徇私情,方能处事公正决断。不会辱没先圣先哲的教诲。


8、功成身退、因祸得福

     姚崇历经唐代四任君王,在变幻莫测的宫廷政治风云旋涡中,始终能够得到信任,是因他具有高超的政治政治智慧和决断力,真不愧是大政治家。

     姚崇晚年辞去相位,推荐宋璟担任宰相。姚、宋都是对“开元之治”起过重大作用的人。姚崇在劝谏皇帝时,采取的是循循善诱的方法,达到使皇帝从心中理解,从而真心去实施姚崇提出的建议。宋璟对唐玄宗,则直陈诤言,常常迫使皇帝不得不采纳其建议。故毛泽东评价说:“二人道同,方法有些不同。”实毛泽东更为欣赏姚崇的为政风格。

     武则天晚年宠信张易之、张昌宗,“二张”由此飞扬跋扈,把持朝政。姚崇协同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,除掉“二张”,逼武则天退位。中宗李显即位,任姚崇为宰相,但姚崇却流泪恸哭。姚崇说:我侍候则天皇帝很久了,一分开,忍不住悲伤。再说,我参铲除奸邪,是应该做的事情;今天告别旧君,心中自然悲伤。受到处罚,我也心甘情愿。于是姚被贬为亳州刺史。

     姚崇深知唐中宗昏庸无能,张柬之刚愎自用,不愿与他们共事,被贬出朝廷反而因祸得福。果然,第二年,张柬之等几个谋划政变的大臣便被武三思杀害,而姚崇则幸免于难。

9、鞠躬尽瘁、青史留名

     与姚崇、范仲淹同朝为官者很多,同时代的名人也不少。但今天我们能记住的名人只有欧阳修、包拯、司马光、程颢、程颐、邵雍等少数几位。他们留给后人的印象,并不是因为他们当过宰相或被尊为圣人。而是他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、刚直不阿、不畏权势、为官清正廉明、为真理而顽强奋斗的精神风貌。那个时代的封建官僚多如牛毛,甚至包括皇帝在内,碌碌无为,花天酒地,纸醉金迷,混日子是他们的本领。这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寄生虫们,后世从他们那里不会得到任何有益的教诲和启示。

      如果说姚崇、范仲淹是因为当过宰相才有了名望。那么,历代居此官位者很多,但有几个能像姚崇、范仲淹那样受到千古传颂?那些居官即贪得无厌、家财巨万的权臣,他们费尽心机搜刮的那么多财富还不都成了过眼云烟。他们到世界上过一趟,留下的仅只是尘土而已。

      姚崇与范仲淹,都是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及教育家。他们给后世留下的优秀思想,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影响了千千万万人,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。他们身体力行的大公无私、先忧后乐精神,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。


           


(作者:洛阳邵雍思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,北大资源学院教授。曾被聘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)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